以下是引用[I]锁头[/I]在2007-4-13 18:14:26的发言:<br>这类长知识的文章越多越好。要是在介绍点比较知名的款识的知识就更好了。 老上海的银楼业有其悠久的历史。上海第一家银楼是1644年创立于华亭(今松江县)的“日升”金铺。这一年,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桢正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逼得穷途末路、王朝政权摇摇欲坠之际,上海却有银楼初开,升平与没落形成强烈对照。到了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一家名号为“杨庆 20世纪初的宝成银楼 和”的银楼率先在县城(今南市地区)里的庙前大街上开设。10年后,在城隍庙东面身后的方浜中路59号的“老庆云”银楼也开市营业。在上海县城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州、扬州一带的银楼业原先要比上海的历史悠久,但随着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之后,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州、扬州、南京一带却日渐式微。于是,这些地方的银楼业主就将这一行的中心转移到了新上海城。可以说,上海的第一代工匠中没有“土著”。 位于南京路上的费文元银楼 1852年凤祥银楼在南市小东门方浜路上开办,自产自销金银饰品。接着,在同一条方浜路上,西端有一家“东来升”银楼,东端则有“景福”、“恒孚”两家银楼。在今方浜中路、中华路转弯角上,有一家著名的“裘天宝”银楼,它是由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的岳父裘氏开办。这几家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银楼。这些老字号的银楼都是开设在老城隍庙的庙前街上,所以这条街在当年被称作“银楼街”。后来,在今方浜东路、人民路的转角处也开了一家银楼,字号叫“方九霞”,名气也是蛮响的。再后来,如宝成、费文元、庆福星等银楼也相继开办。鉴于这种一哄而起,且都在一处开店的情况,凤祥 1930年落成的老凤祥银楼 银楼于1908年迁至望平街(今山东中路北段),为区别于原来的字号,并显示其资格,便取名叫“老凤祥银楼”。随着大马路 (南京路)的开辟和繁荣,银楼业也纷纷入主。裘天宝、杨庆和、恒孚、费文元、宝成等银楼林立于南京路上。1930年起,老凤祥银楼也稍稍地挪了挪位置,搬迁到了现今的南京路432号开张。 上海滩银楼业的繁荣之中,难免良莠不齐。为了建立行业信誉、规范行业行为,上海杨庆和、老庆云、凤祥、裘天宝、景福、宝成、方九霞、费文元、庆福星等九家信誉较好的银楼,于1896年在南市大东门花团街建造银楼公所,也有称其为“大同行”的。这是旧上海最早的银楼同业公会。从此,上海银楼业的服务就有了规章。大通以“镇”面世,现存史料中,始见于宋代诗人杨万里《舟过大通镇》一诗。由此上溯,“镇史”可约近千年。明代洪武三年(1370),这里已设有巡检司、递运所、水泊所等经济检查机沟。同时设有“水驿”。它与县内另一古镇顺安的“临津驿”,同为当时朝庭在全国各地设置的一千六百多处水陆邮驿中的两处。然而,大通和悦洲作为近代沿江流域重要商埠的形成,还是起始于清代咸丰年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其间经历了近百年螺旋式发展的兴衰史。 银楼遍布。早在清同治四年,就有戴氏的利丰银楼开业。继而出现有:丹凤银楼、宝庆银楼、天宝银楼、庆和银楼、宝成银楼。银楼经营金、银买卖和手饰加工。其它如宝华、宝霞等中小银匠店尚不在列。青岛银楼的四方路上曾有老天宝银楼、老庆和银楼。过去,银楼也叫金楼、金店,本来是经营金银首饰的。旧中国,货币不断贬值,有些市民存储黄金,旧制一两的,老青岛叫它小元宝,只有花生粒大,旧制十两的叫它金条,上海叫黄鱼。40年代,青岛银楼的生意很多是经营小元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4 14:54: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