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注册原因写:爱三多老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2-12/27/content_947450.htm 报道链接
荣获上海市现场作文比赛一等奖
被收录于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作文选
妈妈的爱好2012年12月27日 B04:B04-升学周刊·作文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高越 □上海中学东校 初二 高越
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旧东西总会随着时光的交替被新事物抹去,这仿佛是个自然规律。要是没有遇到那群痴迷的人们,我仍然只能在我的眼界所及,不能体悟为何妈妈的爱好是老银?
但是我从现在开始相信有些东西不会被岁月的交替抹去,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心沉淀、酝酿、生根、发芽,乃至重生!
我的改变来自一场聚会。我随妈妈参加了那个网站 “老银”届的银友在常州的交流会。我被大家的热情包围,一声声不同口音的问候响在耳际。标准的北方话“您好!”吴侬软语的“侬好”,宝岛和香港朋友闽南口音的“哩後”……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根据组委会介绍,这些银友在生活里也是各行的好手,有博物馆的馆长,大学教授,企业CEO,更多的是古董商,白领,大学生……我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爱好这个“老银”,我更诧异于是怎样的力量凝聚了这么多的人?
我对妈妈提出了我的疑问:“现在时髦的新饰物那么多,水晶,钻石,都闪闪发光,为啥你们都喜欢这些看着有点旧,有点破败,甚至残缺的东西? ”
妈妈笑着对我说:“要知道老银器是指1949年前的银质古董,它是个小众收藏,目前在收藏届算是杂项。按功能分“器物”和“饰物”两大类。要是按产地就可以分七八个流派。当然玩这个主要是观赏它的传统工艺,据现今所知的就有几十种工艺之多。 ”我目瞪口呆。 “这么复杂呀! ”
“你看”顺着她手指我看去,“斜月半窗”叔叔佩戴着人物大盖戒,正述说着元代王实甫的戏曲故事《西厢记》,张生正把那院墙翻过,崔莺莺、红娘在切切盼望……衣服纹饰清晰,人物动态优美。仅仅三厘米之内,不得不赞叹古人的功力。我听妈妈说过古老的戏曲如“三国”“白蛇传”“二十四孝”等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会成为老银的题材。
妈妈介绍说:“这个是清代典型徽州工的刀法,工艺精细,这个戒指是用了先模压,后锤揲和局部錾刻等手工方法完成。如此细密的手工鱼子底当是人们一个一个打上去的。光这个最基本的‘鱼子底工艺’在他们那里,学徒就要花好几年才能出徒! ”我的嘴张的老大。
妈妈看我来了兴趣,趁热打铁带我看了“清风”大哥的“苏工”发簪系列收藏,“戏子”姑娘的古物新饰DIY系列,让很多老的东西焕发了新的生命。我们通过大会的视频,再一次感叹古老文明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古人真是太多才了,在他们手里银子已经不只是货币,它成了皇家的屏风,文人的花瓶,孩子的长命锁牌,男子的戒指,女子的簪子、扁方、手镯……上至达官,下至走卒,都与它有着亲密的关系。
随着主持人的介绍现场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谁呀? ”我问道。
“台湾的三年版主! ”妈妈好激动地说:“这个可是收藏大家,在台湾为了推广古文化开过大型老银收藏展,人家都开玩笑说他的收藏堪比故宫。 ”我很好奇,立刻仔细聆听。
三年版主带着浓浓的台湾口音说道:“很多年前我开始收藏老的银器,银饰。那时喜欢的朋友还很少,渐渐随着网络的发达,两岸三地,乃至海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了进来,大家抱着对古老文化、古老工艺的热爱,一起探讨、争论、研究,常常推翻了再重来。……同样的爱好,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同样的爱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珍惜中华文明,愿我们都永远保留它,把它埋藏于心底……”
妈妈再一次望着我,我紧紧握着妈妈的手。
我曾经对妈妈爱好的古物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不入时,不够潮流,不够闪亮。却不知现在为何,我的内心有一种情绪在涌动!
与其说我在漫漫体味那“老银”散发的幽幽光芒,还不如说我感受到了人们随着物质的丰欲,正在追求更高层面的生活意义,追求古老文明带来的认知。
我曾在大自然看见蝴蝶破茧而出,我也相信神话故事里的浴火重生。昔日的物件由于岁月蹉跎总有残缺,也许只有经历过如老银般的千锤百炼,才能历久弥新。这就是上下五千年历史在我们身上刻下的烙印!我默默下决心要保护这份爱好,传承这份文明。
不久之后,妈妈的爱好,将是我的爱好,希望更是每个中国人的代代相传的爱好……
点评:对妈妈的爱好从不理解到理解到最后的爱上,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从不了解到认知到热爱。文章构思巧妙,既是写妈妈的爱好,更是在谈论文化的传承,而表现的则是作者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